> 文章列表 > “未应归杳冥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未应归杳冥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未应归杳冥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未应归杳冥”出自宋代陈文蔚的《武侯像》。

“未应归杳冥”全诗

《武侯像》

宋代 陈文蔚

堂堂千载人,遗像凛如生。

趋舍同一操,岂无当代英。

欲唤臣龙起,四海盲聋惊。

此意无今昨,未应归杳冥。

《武侯像》陈文蔚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武侯像

堂堂千载人,遗像凛如生。

趋舍同一操,岂无当代英。

欲唤臣龙起,四海盲聋惊。

此意无今昨,未应归杳冥。

中文译文:

雄伟的千载人,遗像凛然如生。

他的追随者们立志行动,岂能没有当代英雄。

希望唤醒忠臣的力量,震惊四海盲目聋哑的人们。

这个意义超越了时间的限制,尚未归于无尽的虚无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武侯像》是陈文蔚的一首诗词,描绘了一尊武侯的雕像。武侯是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,他以智勇过人和忠诚为后世所称颂。

诗中以\"堂堂千载人\"形容武侯的威严和崇高,他的形象被铭刻在雕像上,犹如真实的生命一般。\"趋舍同一操,岂无当代英\"表达了武侯的追随者们立志效仿他的行为和品德,认为应该有当代的英雄继承他的精神

\"欲唤臣龙起,四海盲聋惊\"表达了人们对于武侯精神的渴望,希望有一位英勇的领袖能够振兴国家,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。

\"此意无今昨,未应归杳冥\"暗示着武侯的意义超越了时间的限制,他的精神将永远存在,并没有消逝在遥远的过去中。这种意义尚未回归到无尽的虚无之中,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持续发扬。

这首诗词通过描摹武侯像,表达了对武侯精神的敬仰和向往,同时也呼唤着当代人能够继承并发扬这种英雄气概,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