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池已燔鱼路烬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池已燔鱼路烬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池已燔鱼路烬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池已燔鱼路烬”出自明代阮汉闻的《甲戌冬怀二首》。

“池已燔鱼路烬”全诗

《甲戌冬怀二首》

明代 阮汉闻

何处三江挂席开,长疑九坂接天回。

望穷渤海来何暮,怨入秦庭哭未哀。

箐樾转深嵎虎横,烟霜刚趁野鹰来。

登高怕看霄垠赤,池已燔鱼路烬。

¤

《甲戌冬怀二首》阮汉闻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甲戌冬怀二首》是明代阮汉闻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中文译文:

何处三江挂席开,

长疑九坂接天回。

望穷渤海来何暮,

怨入秦庭哭未哀。

箐樾转深嵎虎横,

烟霜刚趁野鹰来。

登高怕看霄垠赤,

池已燔鱼路烬。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甲戌年冬天的怀念之情。诗的第一句\"何处三江挂席开\"意味着作者不知道三江的具体位置,却看到天空中摆开了一幅席子,暗示着人间和天空之间的交织。\"长疑九坂接天回\"表达了作者对九坂山的怀念,九坂山是明代京城北京的西北方向的一座山,作者疑心九坂山似乎与天空相接。

下一句\"望穷渤海来何暮\"描述了作者望眼欲穷,却看不到渤海的归来,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失望。\"怨入秦庭哭未哀\"中的\"怨\"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悲伤,似乎他的怨声传入秦庭,却没有引起真正的关注和同情。

接下来的两句\"箐樾转深嵎虎横,烟霜刚趁野鹰来\"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,箐樾转深指山谷越来越深,嵎虎横表示山中的虎儿横行霸道,烟霜趁着野鹰的到来强势侵袭。这些景象与作者内心的忧愁和不安相呼应,加深了诗词的感染力。

最后两句\"登高怕看霄垠赤,池已燔鱼路烬\"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忧虑和迷茫。作者登上高处,却害怕看到天空的边际变得血红,这可能是暗示着社会动荡和不安。\"池已燔鱼路烬\"意味着池塘已经干涸,鱼儿已经死去,原本的路径已经烬灭,这可能象征着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失去。

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和意象的交织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忧虑,展示了明代时期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的写照,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。